南方創客的自造日常_創客夫妻的自造日常#3來自對家人與土地的愛 在地小農「鷸見自然」的自耕慢學之路

南方創客基地 Fablab STMC
4 min readOct 15, 2020
「鷸見自然 — 半農之家」的立依與猛仲。(照片提供:陳筱姍)

「鷸見自然」是由黃立依與莊猛仲為自家農產品創立的品牌,其名稱的由來是因被列為二級保育類的「台灣彩鷸」,曾選擇他們的自然農法田地繁衍生息。

採訪那天我們相約在立依與猛仲的家中,抵達時正值晚餐期間,當我們一行人湧進,客廳頓時讓問候聲與飯菜香填滿。餐桌上一盤盤家常料理與熱騰騰的白飯,讓我一時有回到家的錯覺。

踏入田地 學習與土地共存

猛仲是一位在大公司服務20年的資訊部主管,而立依則利用平日上午兼差。平時,兩人利用下班後的時間一起務農、巡田,假日就跑市集擺攤,推廣自家農產品。

七年前,孩子就讀的小學聯合米廠與農家,舉辦生態教學計畫,讓學童體驗友善大地的稻作方式。而關心飲食健康的立依與猛仲便租了塊地,從計畫志工到假日農夫,和孩子們一同踏上學習使用自然農法與土地共存的路程。

「鷸見自然 — 半農之家」的農產品們。(照片提供:陳筱姍)

以天然肥料滋養農作物

兩人選擇使用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,是一種對土地更為友善及永續的耕作方式。過程中不需使用化肥,農作物僅利用微生物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作為養分來源;並且不噴灑農藥,而是在插秧時留下寬鬆的距離,使稻穗間保持通風,減少病蟲害的滋生,讓稻米在自然、安全、無毒的環境下生長。「在維持稻米風味的同時,我們只能犧牲產量」,猛仲提到一般農民差不多是100天採收,他們會等到超過120天,讓米粒更飽滿、味道更好「自己種米才知道,原來可以只吃白飯就有味道!」

收成前的田地。(照片提供:鷸見自然 — 半農之家)

在農業推廣的路上結識創客基地

累積一段時間的耕作經驗後,稻米的產量趨於穩定,立依與猛仲開始思考,除了與親朋好友分享,該如何為農產品做行銷、包裝,向更多人推廣他們的米?因緣際會下,兩人從網路上得知南方創客基地,參與了基地舉辦的農業相關活動,聽講師分享種植與推廣的心態轉變。
這些講座與課程對他們最大的鼓勵是,開始積極參與市集、向外接觸陌生的客群,打破以往僅有親友購買的限制。此外,除了白米、糙米及黑米,還發展出米麩、爆米香及米糠肥皂等產品。

米果。(照片提供:陳筱姍)
糙米茶。(照片提供:陳筱姍)

在地小農進入文創市集

兩人大多選擇參加需要付費的文創市集。在食安風暴之後,大眾開始注重食物來源的安全,近幾年越來越多文創市集把小農列入攤位商家。立依分享到:「相較產品具有高度重複性的農業市集,在文創市集裡,客人會想要理解我們使用自然農法耕作的理念,較容易碰到重視健康、對食安有要求的客群,還因此認識許多與我們想法貼近的客人。」

還記得小時候爸爸看著我碗裡沒吃乾淨的飯粒,對我說起那句老話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從此我秉著想像出來的辛苦,珍惜地吃下每粒米飯。直到這次認識立依與猛仲,吃他們的米,聽他們分享在田裡與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,種稻的辛苦鮮明地展現在我眼前,「米」不再只是一種填飽肚子的選擇,也蘊含著如何與土地共存的智慧。

所以,能夠吃到一碗熱騰騰的米飯,是一件多麽珍貴的事啊。

農務結束後,兩人於田邊的合照。(照片提供:許元馨)

若想知道更多有關「鷸見自然」的產品及活動資訊,歡迎追蹤粉專!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loriaOfTainanRice

採訪撰寫:陳筱姍、許元馨

--

--

南方創客基地 Fablab STMC

南方創客基地(Fablab STMC) 及行動自造車(Maker Car),我國首間同時具備定點與行動兩類空間之創客基地,整合定點與行動雙重特性,透過數位製造工具,翻轉在地青年,培育新世代的工作者。